長江商報消息 □本報評論員 廖保平
  一年一度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閉幕了,作為中國年度規格最高的經濟決策會議,今年的會議正值中國這樣一個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經濟增速放緩、發展進入新常態之際,而備受海內外市場關註。會議有什麼新任務、新提法、新信號,為人們所關心。
  縱觀本次會議,一個“新詞新語”讓人眼前一亮,即首次提出“優化經濟發展空間格局”,指出要完善區域政策,促進各地區協調發展、協同發展、共同發展。要通過改革創新打破地區封鎖和利益藩籬,全面提高資源配置效率。推進城鎮化健康發展是優化經濟發展空間格局的重要內容,要有歷史耐心,不要急於求成。要加快規劃體制改革,健全空間規劃體系,積極推進市縣“多規合一”。
  優化經濟發展空間格局是對空間經濟學的利用,這是一門在區位論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多門學科的總稱。它研究的是空間的經濟現象和規律,研究生產要素的空間佈局和經濟活動的空間區位。這些年來,中國在不斷地推動區域經濟發展規劃,必然要研究空間區位對經濟發展的作用,研究每個空間區位的資源要素在全局中的地位,研究空間區位之內某個城市或地區如何融入空間,如何揚長避短,如何發揮比較優勢等,以期提高資源配置的效率。
  目前,中國已推出了西部開發、東北振興、中部崛起、東部率先等區域發展戰略,又將實施“一帶一路”、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三大戰略。這些經濟發展空間有些是獨立的,有些是重疊的,有些是關聯的,有些是對接的,這需要有更大的空間意識,從國家層面進行一盤棋的考量,進行必要的優化、甚至調整,使生產要素的空間佈局更加合理。比如,政府在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的規劃要減少各自為政,避免重覆建設。隨著大空間格局推進,過去區域規劃各自為政的格局會被打破,由小至大的“多規合一”將會變得很平常。
  如果放在經濟全球化的視野下,區域經濟發展戰略又必須具有國際眼光。事實上,“一帶一路”就是國際區域合作框架,國內區域戰略要與之對接,就要協調國內戰略與國際戰略的關係,協調國內區域規劃與國際區域規劃的關係,將兩者的效益最大化發揮出來,這是此前沒有的新課題。比如說,如何將國內各區域內過剩行業,包括水泥、鋼鐵、玻璃等對接到“一帶一路”的市場需求上,就是具體而務實的問題。
  無論是沿著陸上絲綢之路,還是沿著海上絲綢之路延伸,都會牽動中國原有的經濟發展空間格局。以陸上絲綢之路視之,應以歐亞大陸板塊為格局;以海上絲綢之路視之,則應以亞太地區為格局,這完全不是原先的一丁一目的小視野、小格局,而是大視野、大格局。因此,有學者認為,這一變化可能會使今年成為國際化視野引入年度經濟工作計劃的元年。當然,我們能設想的是,這一變化必將影響國內區域戰略的發展,優化經濟發展空間格局已經是一個不得不面對,不得不解決的課題。
  總體而言,優化經濟發展空間格局,就是擴大、優化對外開放格局,是建立國際經濟政治新秩序的重大戰略部署,既能增強中國的經濟發展後勁,也能增強中國的國際影響力。中國經濟發展向更大的空間要更大的格局,已是勢在必行。  (原標題:中國經濟發展向大空間要大格局)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a60sacqx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